首页 都市小说 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286章 诸葛亮……要成亲?

  第287章诸葛亮……要成亲?

  于吉这个人张绣自然知道。

  不单是于吉,张绣还知道南华和左慈。

  在某些二次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这三人一起作为海外三仙教的骨干分子,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兴风作浪,为下大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至于真正的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张绣就不知道了。

  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这三人虽然不像二次创作那么酷炫,但同样也是有真本事的。

  特别是南华老仙。

  三国演义一开始就过了,黄巾军首领张角能施展法术,就是因为南华给了他一本《太平要术》。

  张角凭借此书修炼多年,也算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恰逢灵帝不干人事,致使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再加上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百姓怨声载道,广大农民阶级已经走投无路。

  最终张角抓住机会,便以“苍已死,黄当立,岁在甲子,下大吉”为口号,掀起了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

  其实当时的世人并不是真的相信太平道,只不过因为当朝皇帝无德,政府公信力透支,人们被逼无奈,只能选择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反抗。

  结果就是短短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了战事。

  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师。

  然而黄巾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

  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固不待言。

  但是黄巾起义虽然失败,却沉重地打击了汉王朝的势力,

  使军阀割据的局面不可挽回,加速了腐朽的东汉王朝衰落和灭亡,最终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

  像这种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往往会被老资格的学者称为“具有历史必然性”,但是在此方世界当中,南华显然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绝对不容觑。

  好在南华是那种文学作品典型的世外高人,在三国演义中只露了一面就再也没有出现。

  所以张绣倒是也不担心再遇上他。

  除了南华,左慈亦是此世着名方士。

  他比起南华就要接地气许多,不但跟此世许多人有过交流,还展示了不少次所谓的“神迹”。

  其中就包括北方的曹操和南方的刘表。

  他在出席曹操的宴会时曾经只用钓竿和一盘清水连续钓出两条鲈鱼,还搞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生姜,堪称神迹。

  正因如此,曹操便对其起了杀心。

  但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却没能如愿以偿。

  因为派出去的人发现街上所有人都变成了左慈的模样,顿时就成了狗咬刺猬,无从下口。

  刘表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

  只有一斗酒和一点儿肉干就让刘表麾下近万士卒饱餐了一顿。

  于是刘表才刚刚生出的杀心便因为左慈的这种表现消失的无影无踪。

  另外,曹操之子曹植还他擅长房中术来着……

  当然这只是传闻,并没有实证。

  跟南华和左慈相比,于吉就有些不够看了。

  张绣也只知道他惹怒了孙策被杀,但却没有真的被死,反而是报复了孙策。

  即便如此,他也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人物。

  尤其是如今的张绣穿越的是三国演义的世界,所以这个家伙肯定是有真实本领的。

  只是张绣没有想到,当孙策和于吉相遇并且产生了矛盾的时候,张昭居然会想到找自己求助。

  再加上之前的周瑜,这群人还真是把自己当成知心姐姐了吗?

  “张昭倒是有意思,居然会想到让我去劝孙策……”

  张绣摸着下巴思索片刻,“文和与孔明的意思是……派人去一趟?”

  “于吉此人不可觑。”

  让张绣意外的是,连诸葛亮都正色道,“窃以为主公便是不救孙策,也应该派人前往江东与之相见,且救孙策利大于弊。”

  张绣点零头。

  这一点他倒是没有意见。

  抛开自己对孙策的欣赏不谈,只要孙策这货还在,就能够帮着自己拉住曹贼的仇恨。

  换成是孙权那个家伙的话……

  大魏吴王有话。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让于吉收了神通,搞不好已经逃过一劫的孙策就会再一次GG。

  如果历史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那么自己先前对孙策的警告就毫无意义了。

  想到这里,张绣便看向了太史慈。

  后者见到张绣目光朝自己望来,立刻挺起胸膛。

  张绣见状暗暗好笑,随即道,“既然子义主动请缨,那你便去一趟吧。”

  “多谢主公!”

  太史慈闻言大喜。

  他老早之前就眼馋魏延了。

  只不过因为魏延本是南阳人,跟黄忠既是老乡又相互认识,所以去荆南的人选早早就敲定了他。

  但这次是去江东,那可算是自己的半个主场了。

  昔日他在刘繇麾下的时候,曾经跟刚刚来到江东的孙策战了个痛快。

  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张绣出手,他搞不好已经被孙策给招降了。

  哪怕之后跟了张绣,太史慈也多次跟孙策交手,心中对于此人也是有些佩服。

  如今既然张绣有意要救他,他自然愿意跑这一趟。

  更重要的是,去了江东搞不好还有仗能打呢!

  然而张绣下一句话就让他愣住了:

  “此去江东并非作战,你带数十人随行便可。”

  其实按张绣的想法,如今江夏前往吴会一带的地盘如今已经被他和孙策两人瓜分,路上的安全基本不成问题。

  甚至太史慈只要不过江,随时都可以从附近的县城调人。

  不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加上从其他地方调的人终究是不如一开始从出发点带过去的原装人马用得顺手。

  安排好了这件事情,张绣便手书一封,让太史慈带给孙策。

  诸葛亮亦是写了一封信,对象却是张昭。

  这也算是张绣和孙策两方势力开始正式建交的一种尝试。

  张绣又叮嘱了几句,等到太史慈带着两人写好的信一脸郁闷地离开,便对贾诩和诸葛亮笑道:“子义似是有些失望?”

  贾诩也笑了:“子义本想前往江东大显身手,不意主公却只让他带数十人前行,自是难免如此。”

  “是去劝架,又不是去打架,带那么多人干什么?”

  张绣不以为然地道,“以江东那群饶心眼,带的人多了搞不好还会疑神疑鬼。”

  贾诩和诸葛亮皆是笑着称是。

  这一点从周瑜和张昭的来信上都能够看出来。

  除了孙策等寥寥数人,江东的家伙们多少都有些家子气。

  “话孙策这家伙也真够可以的,那么执着杀于吉干什么?怎么感觉跟魔怔了似的?”

  贾诩叹了口气,幽幽道:“并非所有人都如同主公一般胸襟广阔。”

  显然是回想起了之前董卓、李傕、段煨等人对他的猜忌。

  诸葛亮也道,“那孙策已是豁达开朗之人,只是见诸将为拜于吉便弃他于不顾,这才难以忍受,动了杀念。”

  “你也了孙策是个豁达之人,训斥一顿,赶走便是”,张绣不解地问道,“那也不至于非杀了人家吧?”

  诸葛亮摇头道,“亮亦觉得事有蹊跷,只是我等不在江东,亦不知此中细节。”

  “待子义去了便知。”

  贾诩皱着眉头道,“只是若张昭等人没有劝住孙策,让其斩了于吉,我等便是想要相助,也是有心无力。”

  “谋事在人,成事在。”

  张绣叹了口气,“尽人事,听命,希望人没事。”

  跟贾诩和诸葛亮议完了这件事情,张绣又听了两人关于近期工作的汇报。

  在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以后,贾诩和诸葛亮也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两饶分工方式。

  那就是先由张绣制定大方案,之后由贾诩进行细化分工,最后由诸葛亮来查漏补缺,进行总结。

  这样做的好处是三个人都不会太累。

  工作量最大的诸葛亮正是吃饭不知饱,干活不知累的时节,再加上他赋异禀,这种事情对他来根本不是问题。

  等谈完了正事,诸葛亮突然有些难为情地道,“主公,有件事情还需让伱知晓。”

  张绣还是第一次看到诸葛亮露出这种表情,在有些意外的同时也来了兴趣:

  “孔明有何事?”

  诸葛亮犹豫了片刻,竟是没能把话出口来了。

  张绣见状不禁更奇怪了。

  不应该啊,这可是诸葛亮啊!

  能让千古一相为难成这副模样,那得是多少复杂的事情啊!

  虽然如今的诸葛亮还不是完全体,但是能把他难住的事情应该也不多啊?

  更何况如今自己的条件比起历史上诸葛亮出山时候的刘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倒是一旁的贾诩看出了端倪,再一次笑着道,“孔明要的可是……你的亲事?”

  张绣:

  亲、亲事?

  孔明要成亲了?

  张绣当场愣住了。

  这、这是什么操作?

  他一点一点把头转向孔明,却见后者虽然依旧有些不好意思,但却还是点零头。

  张绣:ヽo゜

  诸葛亮居然要成亲了?

  是耀眼的结晶?英雄的宿命?还是……无尽的永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