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第二十二章 祥瑞!这是天大的祥瑞!【求追读!求各种票!】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与东流 3763 2024-12-20 13:17

  朱元璋非常怀疑,季秋这小子就是因为自己先前不相信他的事,趁机打击报复!

  多年未曾务农,朱元璋看着这长势喜人的庄稼,还是自己皇宫附近长出的庄稼,当真是手痒的很!

  卖相可比太湖之田的水稻啊!

  甭说朱元璋,就连徐达和常遇春都是见猎心喜,跃跃欲试!

  “咳!秋儿啊...”

  “这收田,也是一门手艺,比种田还重要。”

  “你这毛手毛脚的模样,别伤了自己。”

  “这样,干爹给你打个样,你在我身后好好学着!”

  常遇春悄咪咪的看了朱元璋一眼,有些想笑,心说三天前您可不是这个态度啊!

  看着朱元璋跟自己好声好气,甚至有些小心翼翼的模样。

  季秋的心里那叫一个舒爽,依旧坚定道。

  “不行...”

  “不行?不行个屁!”

  朱元璋见软的不行,直接上硬的!

  “小兔崽子,咱是不是给你脸了!”

  “信不信咱拿鞋底子抽你?”

  “赶紧,给咱找个汗衫,跟咱好好学学收田!”

  眼看朱元璋有脱鞋的趋势,季秋再不敢拿乔,悻悻道。

  “奥...”

  “嘿嘿,你这小子,没让咱失望!”

  朱元璋脾气来的快,去得也快。

  很是亲捏的揉了揉季秋的头发,朱元璋又看向刘伯温,豪迈道!

  “军师,去把户部的人给咱叫过来!”

  “让他们好好称重,不能错了一丝一毫!”

  “咱要看看,这一亩地到底能收多少粮食!”

  “等到明年,咱要用这咱亲手收割的粮食,祭告上苍!”

  徐达和常遇春对视一眼,嘿嘿一笑,忽的异口同声道。

  “上位,带俺俩一个呗?”

  朱元璋立刻露出了很是嫌弃的表情,连连摆手。

  “去去去,你俩可是咱的大将军,哪能干这种活呢?”

  说着,朱元璋便拿起镰刀,也不等季秋找来汗衫,穿着蟒袍便一头扎入了田中!

  镰刀所到之处,水稻“倏倏”倒下,看的朱元璋心中愈发欢喜。

  “干爹!你慢点,给我留点啊!”

  见一眨眼的功夫,朱元璋就快要割完一陇地,季秋赶紧拿起镰刀,加入战斗。

  父子俩撅着腚,在田里你追我赶,很快额头上就布满了豆大的汗珠,却是丝毫不觉疲倦,心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给咱看看,多重了?”

  半晌后,朱元璋忽的直起身,对着刘伯温等人大喊道。

  周遭的官员纷纷咽了咽口水,颤抖道。

  “回吴王...!”

  “一石二斗...不,是一石三斗!”

  朱元璋打眼一望,发现这一亩见方的稻田,也就收割不到三分之一!

  这就已经有一石三斗了?

  已经赶上其他地区上田的产量了!

  “哈哈哈!好!这是天降的祥瑞,天佑咱的大明!”

  文武百官瞬间拜倒一片,山呼道。

  “恭喜吴王!天降祥瑞,国运绵长!”

  朱元璋顿时眉开眼笑,刚想开口,却发现不远处的季秋依旧在暗戳戳的使劲,镰刀挥的都要冒烟了!

  “你这兔崽子!”

  “手他娘的还挺快!”

  骂了一句,朱元璋自己都笑了。

  这小子,总是能搞出点新花样,给咱惊喜!

  尤其是季秋干农活时这副利索的模样,更是让朱元璋喜欢。

  身手利索,就证明季秋这几个月不是在混日子,而是真的俯下身子,在田间的泥土里滚出来的。

  对,不愧是咱最喜欢的干儿子!

  朱元璋咧嘴一笑,像个普通的农家汉,转身又投入到收割当中。

  这次不等朱元璋出声询问,户部的官员就自发的将稻子收集好,自行称重。

  “三石,三石了!”

  “这一块地,竟然收出三石以上的粮食?”

  亩产三石,这个数字,已经是除了太湖地区的亩产之最了!

  满堂诸公在今日之前,是绝对不敢相信,普天之下,居然有地方的亩产,能与太湖比肩!

  尤其是田中仍有三成多的水稻。

  这么一看,这块季秋亲手耕种的稻田,亩产能够和和太湖上等田地,并驾齐驱,已是必然!

  众文武瞠目结舌,呆呆地望着仍在稻田中忙活的季秋与朱元璋,心底忽的涌上来一个想法!

  季秋这小子,莫非是上苍眷顾之人?

  真让他赶上了百年难得一见的祥瑞?

  他们实在是不愿意,将稻田的收成,和季秋那套荒唐的耕作方式,扯上关系。

  只能用“祥瑞”的说法,拼命说服自己!

  等到这一亩地收完,“祥瑞”一说,更是在他们心中刻上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烙印!

  “活动活动筋骨,真舒服!”

  “尤其是收庄稼,出汗都出的咱一阵通透!”

  朱元璋大步走到众官员面前,接过毛骧早已晾好的茶杯,一饮而尽,询问道。

  “给咱说说,这亩地收了多少粮食?”

  “咱估计,应该有个三石多?将近四石?”

  只能说朱元璋久不务农,猜测的还是太保守了!

  “上位...上位!”

  常遇春瞬间凑到朱元璋面前,张牙舞爪,本就硕大的两个眼珠,此刻就像是要瞪出来似的。

  “四石六斗,四石六斗啊!”

  “除了太湖,我等何曾在其他地方,见过这样的收成啊!”

  这番话,常遇春说的是无比艰难,语气中满是不可思议,足可见他此时的震惊!

  “噗!”

  将口中的茶水如瀑布般喷出,朱元璋用震惊的目光审视着在场的所有官员,难以置信道。

  “多...多少?”

  “四石六斗?”

  负责称重的户部官员赶紧上前一步,斩钉截铁的保证道。

  “回吴王,确实是四石六斗!”

  “我等换了五次秤,每个秤称重三次,结果都是如此!”

  “万万不会有错!”

  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即眸中精光乍现,立刻对着毛骧大吼道!

  “毛骧,你马上给咱带着人,半个时辰之内把这几垧地,统统收割出来!“

  下完命令,朱元璋又看向户部的官员。

  “你等继续给咱称重,不能错了一丝一毫!”

  “臣等领命!”

  半个时辰后,季秋精心耕耘的水稻,已然变成了秤盘上一袋袋带着外壳的稻谷。

  “启禀吴王,称重已经结束...”

  “所有稻田都在亩产四石左右。”

  “这三垧地的均亩产,更是有四石一斗!”

  这话一出,不少官员都用满是嫉妒的目光看向季秋。

  一亩地收成好,还能是凑巧。

  可所有稻田的收成都这么好,可就不是凑巧能解释的了!

  祥瑞!这就是天大的祥瑞!

  可恶!竟让这黄口小儿走了狗屎运,碰上这天大的祥瑞!

  均产四石一斗,哪怕是在太湖地区,也是可以被记入史册,大书特书的绝顶收成了!

  像是刘伯温之类的高瞻远瞩之辈,已经开始暗自思忖季秋这套法子推广开来之后,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过季秋能取得这样的收成,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紫禁城外的田地,本就肥沃,之前更是无人敢来耕种,积攒了相当的地力。

  季秋种的虽是晚稻,也因此和单季稻差不多。

  而单季稻的产量,向来是要远远高于双季稻的。

  并且季秋能够亲自把关,严格按照系统给出的优化方案,进行耕种。

  若是换了一个人,就算得到季秋整理出来的方法,恐怕也没有这么高的产量。

  但朱元璋可不在乎这些细枝末节。

  他只知道,今日的亩产,绝非是什么祥瑞,而是刘伯温和季秋总结出来了一套,能够让大明水稻亩产猛涨,可以推广开来的耕种之法!

  平均亩产二石的金陵,在这套法子下,亩产已然翻倍!

  等到推广开来之后,就算没有这么夸张的效果,仅仅是增产五成,甚至是三成!

  那也是大明建国初期,不,是纵观史书,都前所未有的壮举!

  这么一算,咱岂不是凭空又多出了小半个大明?

  想到这,朱元璋哈哈大笑,大袖一挥,豪迈道。

  “刘伯温,季秋,潜心务农,耕种有功!”

  “更是赶在开国之前,给咱送上了一份天大的祥瑞!”

  “传咱的命令,三日后,四品以上官员齐聚吴王府,跟咱一起商议,给他们二人的封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