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1983小海岛,从养殖大户开始

第三十章 海底打桩(求追读)

   两艘大舢板来到了担担岛西侧,距离滩涂大概两海里的海域。

   李多鱼让船停了下来。

   “师傅,就停在这,等我们在这里打桩。”

   陈冬青眺望了下四周海面:

   “你确定要在这里养海带。”

   “没错,我觉得这一带非常好。”

   陈冬青原本也给他找了片适合的养殖海域,他既然这么说的话,那就先帮忙看一看。

   他俯下身探查了下海水的能见度,又粗粗探查了其它数据,结果让他很是惊讶。

   他就跟李多鱼说了一遍,海带适宜生长的环境,没想他全记住了。

   且陈冬青觉得这一片海域,极有可能就是整个担担岛最适合养殖海带的地方。

   海水清澈,能见度有两米多。

   海水流量也挺大的。

   不远处有个滩涂,也符合肥水的条件。

   陈冬青有点不敢相信,对着打桩师傅说道:

   “张师傅,你探个底试试。”

   张泽天闻言,在船上用多段竹竿接起根二十多米长的长棍,棍子每隔一段都有個红色标记,上面还有数字。

   而长棍另一头,则绑着根半米多长,有点像“米探子”的铁片。

   李多鱼知道铁片是探海底的,只要刺下去拉上来,看铁片上残留的东西,就能大致判断出,海下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随着长竹棍刺下去后,张泽天用力捅了几下,随后缓缓地把竹竿提上来了,并报出一组数据来:

   “水深23米,泥沙底,可以打桩。”

   听到这个后,本应该很开心的陈冬青,看着眼前的李多鱼后,明显感觉到自己嫉妒了。

   从前段时间,李多鱼来水产研究所后,他就一直想不通,为啥他做任何事情,都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样子。

   陈冬青叹了口气:

   “可以,绑锚绳准备打桩。”

   在陈冬青的指挥下,两艘舢板船靠在了一起,一名工人选了根较粗的木桩,然后将最粗的锚绳系紧。

   老张跟接竹竿一样,接起了一根长铁杆,铁杆另一端焊着一个两百来斤重的铁锤子。

   铁锤子顶端绑着四根粗绳子。

   打桩师傅们将铁锤子抬到海面上,接着由一个水性好的人,将打桩用的木桩用活结绑在铁锤子侧边的一个凹槽处。

   下一步,靠铁锤子自身的重量,将木桩垂直打到海底。

   接着解开活结。

   然后就可以开始打桩了,每两人拉一根绳子,两艘船的人一起将铁锤子拉起,而老张作为最重要的打桩手,必须要保证每次抬起的铁锤子要砸在木桩上。

   直到把整根木桩,打进泥沙里。

   打的越下去。

   桩就越牢固。

   如果铁锤子没砸准,又或者把木桩给打歪了,就只能拔桩重来。

   打桩的时候,师傅们会一起喊打桩的号角。

   “唷嗬唷,

   高高举,唷嗬~~

   打的牢,唷嗬~~

   台风来,唷嗬~~

   吹不倒,唷嗬~~”

   听到这个号子后。

   李多鱼有种亲切的感觉,也不知多少年,没听到渔民喊号子了,记得小时候,那会渔民集体大协作,什么样的号子都有。

   拉网有拉网的号子。

   还有摇橹、拉船、敲海蛎的号子。

   大概砸了三十多下后。

   老张通过铁杆传来的触感,发现已经砸到底了,就会让大家把铁锤子拉起来。

   确定铁锤子已经打到泥沙,再让两三个人去扯锚绳,保证其牢固程度后,才会接着打下一个桩子。

   而他们打完桩后。

   李多鱼则把一颗大浮球,绑在了锚绳和绠绳的相交处,

   绑好大浮子后。

   打桩船会顺着水流往前开50米,李多鱼再次绑了个大浮球,然后老张他们接着在这边继续打桩。

   一般海带绳五十米作为一个长度,太长的话,遇到大风浪天气,很容易被大浪给拔桩。

   而头一次合作,大家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搞定一条50米长的绠绳。

   而李多鱼30亩海带养殖地,总共需要150根绠绳。

   按照目前这种打桩速度,至少要八九天才能打完。

   好在老张他们是按桩收费的。

   每根桩的收费是一块五。

   三百多根全部打完的话,差不多也就五百左右。

   在炎炎烈日下,一群打桩人不停重复着同样的打桩作业,不到两小时,所有人全身都给湿透了。

   在太阳升到最中间时,打桩师傅们一个个全都坐在船板上,大口喝着茶水休息,有的直接脱掉衣服,盖在头上防止被太阳暴晒。

   细皮嫩肉的陈冬青虽戴着一顶斗笠,但双臂还是全给晒红了,这是他工作以来,最为辛苦,也是最上心的一次。

   李多鱼由于要不停绑各种浮球,人也累瘫在那里,仰头看着蓝天,正在思考人生中。

   一上午过去了,才搞定两亩。

   还剩下二十八亩。

   想到这,李多鱼多少有点头皮发麻,可也得接受这个年代生产效率低下的事实。

   40年后,用打桩机的话,三百多根木桩,不用两天就能打完。

   果然,发展科技才是硬道理。

   而就在他们休息的时候。

   一艘小舢板船朝他们的方向行驶了过来,李多鱼看了眼船上的人后,直接站起来,朝他们挥了挥手,喊道:

   “阿娘,这边,这边。”

   是三叔开着船,带他娘过来给打桩师傅送吃的。

   船方靠近。

   陈慧英便把一筐的光饼搬到了李多鱼的船上,李多鱼赶紧伸手去接,光饼刚刚烤好,还散发着浓浓的焦香味。

   饿的前胸贴后背的李多鱼,当场就拿起一个咬在嘴巴上,这种饼虽然香,但很硬得用力咬才行。

   最重要的是,非常垫肚子,据说当年戚家军在他们这一带打击流窜的倭寇时,吃的都是这种光饼。

   陈慧英说了下儿子:

   “你懂不懂规矩啊,应该让师傅先吃,还有都没好好谢谢你三叔,这么大老远开船过来给你们送吃的。”

   “都直接尿海里的粗人,哪有那么多规矩。”李多鱼刚说完,这些打桩师傅都哈哈大笑起来。

   陈慧英一脸嫌弃骂着:“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

   李多鱼又咬了两口,随后立马给打桩师傅们分饼,而陈冬青在看到他姐后,便笑着脸迎上去:

   “阿姐。”

   陈慧英打量了陈冬青几眼:

   “好像长肉了,没以前那么瘦了,上次给伱捎的那些东西吃了没有。”

   “吃了,筱蓉说很好吃。”

   “好吃就好,下次吃完后,我再让多鱼给你捎点上去。”

   “不用这么麻烦,上次那些已经够我们吃半年了。”

   而陈慧英看打桩师傅大多都光着膀子,她一个女的,也不好意思再聊下去,就跟三叔的船先回去了。

   李多鱼一连吃了三块光饼。

   灌了一大口水后,打了个饱嗝,接着继续绑浮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