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始皇帝

第357章秦王不急,卫缭急(1/2)

始皇帝 迦太基的失落 6310 2024-12-22 07:41

  卫缭说道:“多谢大王!”

  赵政说道:“丞相,莫要太着急。”

  卫缭叹息道:“臣已经老了,已经五十多岁,不知能陪伴大王多久!”

  赵政叹息着,不知该说什么。

  灭六国,完成大一统,赵政真的不着急。

  一方面,着急容易出事情,在急切的情况下,容易打败仗。

  作为君王要爱惜士兵的生命,爱惜民众,在大秦占据优势的情况,优势在我的局势下,直接横推进敌人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因为急躁,断送秦军士卒的生命。..

  秦军多死一个士卒,对六国的压制局势弱小一分。

  一方面,过早的覆灭六国,会损耗秦国的国力,让秦国陷入国库空虚,民众疲惫当中。

  就好似百米赛道上,一个是急速的冲刺,只是花费十二秒就是达到目的地,到了目的地后,累的气喘吁吁;可一个慢悠悠的,花费一分钟走过这一百米,对于自身的体力消耗几乎为零。

  同样是灭亡六国,若是灭六国的时间,缩短为短短十年,固然能快速的灭亡六国,可秦国也是疲惫不堪,民众损失巨大,国库空虚,可谓是创敌一千自损八百。

  历史上,那位秦始皇就是灭六国的速度太快了,导致秦国的国力损耗巨大,然后秦国也很快灭亡了。

  看似秦二世亡国,可在秦始皇时代已经埋下巨大隐患。

  所有的矛盾,在秦二世时代尽数爆发而已。

  制定的计划是,二十年覆灭六国,灭亡六国快不得,快了会折损秦国国力。

  若是二十年时间,秦国民众一边休养生息,一边恢复国库的储备,一边灭亡六国,对自身的伤害会很低。

  第三個理由,就是赵政没有做好灭亡六国的心理准备。

  或者说,大秦没有做好灭亡六国的准备。

  灭国容易,可如何治理六国,如何消化六国,赵政还没有想好具体的策略,在官员数量上,在驻军数量上,在对地方治理上,在与地方的权贵豪强处理上,还有其他的问题上,皆是没有想好。

  制定国策后,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即便是错误的国策,也只能继续下去。

  小船易掉头,可扛不住风浪;大船抗住风浪,可不容易掉头。

  现在大秦的地盘还有限,管理的区域有效,属于小船,即便出现了问题,也可及时的改正;可等到大秦覆灭六国,彻底变为大船的时刻,制定政策后。即便有问题,也根本无法改正了。

  到了那时,他承受不起改正错误的成本。

  赵政的计划是攻灭一国,消化一国,不求速度快,但求速度稳健。

  灭亡赵国后,直接休养生息五年多;灭亡韩国,魏国后,也要修养三年多;灭亡楚国后,也要修养三年多

  总而言之,就是慢而稳定,慢而稳健。

  反正一句话,优势在我,不着急。

  赵政不着急,因为他年轻,仅仅是二十七岁。

  再过十年,也不过是三十七。

  赵政很年轻,可以熬时间,可以慢慢来。

  可吕不韦,卫缭、李斯、王绾、昌平君、昌文君等皆是年纪大了,似乎有些支撑不住了。

  这些臣子有些着急了,要加快灭六国的速度。

  这次,卫缭更是亲自请缨,前去赵国修路,比老黄牛还勤劳。

  赵政看着也有些过意不去,可同时心里面松了一口气。

  不用杀功臣了。

  因为他足够年轻,那些功臣足够的老,可熬死很多的功臣。

  杀功臣,其实也有规律可言。

  年纪太老的功臣没有必要杀,年纪太小能力太出色的功臣必须杀。

  在汉初三杰当中,张良,萧何的年纪都比刘邦大,都快入土了,担心不大;可韩信比刘邦足足年轻了二十五岁,刘邦足以当韩信的爹了。

  韩信太年轻了,刘邦太不放心了,韩信必须死。

  项羽、韩信为何斗不过刘邦,本质是年轻人心思浅,城府浅薄,斗不过城府深的老人。

  韩信最大的错误,就是不会叫义父。

  若是韩信学吕布,见到刘邦后,直接跪下拜刘邦义父,直接改名为刘信,还真的有可能活下来。

  只可惜,韩信还是太年轻了,以为我有才华,就能成功;却是不知道,才华重要,可人情世故更为重要。

  这一点上,吕布就聪明了很多。

  吕布知道,成功需要有才华,更需要背景和投胎。

  若是投胎不行,那就认一个义父。

  出生卑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才是丈夫。

  韩信能伸不能屈,不是大丈夫,于是完蛋了。

  就在赵政胡思乱想的时刻,卫缭已经走出大殿。

  心神在起伏,登上了马车。

  回到家中,正好遇到郭淮。

  这位昔日门客,似乎疲惫了很多。

  郭淮上前道:“拜见丞相!”

  地位变了,郭淮不再是门客,称呼也要变了,不然秦王如何看。

  卫缭问道:“金店的情况如何了,局势如何?”

  郭淮说道:“局势不好,金店大概的铺开框架。在初期,就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卫缭笑道:“秦国,与齐国大不一样。齐国本质上为钱本位,有了钱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东西;可秦国有钱,也买不下太多的东西,很多东西是禁止出口,禁止买卖的。”

  “秦人有了钱财后,第一反应就是把这些钱财,兑换为牛羊牧场,或是耕地,他们手中的各种动产和不动产很多,可流通的货币却是很少。秦国的国库也是如此,每年收取的赋税,若是金银,那就尽量从六国买买买,买下各种东西,存储在府库当中。”

  “在秦人眼中,金钱只是石头而已,用着石头买下货物这是赚钱生意;而用着货物交换石头,这是亏本买卖。”

  郭淮说道:“正是这个道理。”

  开始倒苦水。

  商贾分为行商和坐贾。

  行商,就是携带货物,从这个地方买东西,到那个地方卖货物,加速货物的流通;坐贾,就是开设店铺,在固定的区域贩卖一些货物。

  行商在外的时刻,只是携带少量的钱币,到了某地进行大宗货物交易,往往是以物易物,只有货物数量不够,才用部分金钱作为补充。

  坐贾,在开设店铺,民众购买货物的时刻,会用钱币买东西,也会用粮食,丝绸等买东西。

  在某种程度上,粮食、布匹、丝绸等,皆是硬通货,价值相对稳定,可以买下很多的东西,甚至是违禁物品,军事物资;

  可黄金,秦半两等,却是软通货,价值不稳定,有些东西难以买下。

  最为简单的一点,粮食可以买下大量的金银,金银买不下大量的粮食。

  秦国民众屯粮食,囤耕地,囤牛羊,囤牧场,囤食盐,囤积铠甲,可就是不囤积金银的。

  这让从事金融业务的郭淮,感觉到了一丝为难之处。

  业务无法开展。

  秦国的民众也只有在打仗的时刻,出门远行的时刻,才携带着秦半两,携带着金银,主要是为了远行方便。

  货币的流通领域,很是狭窄。

  就算是底层民众从事借贷业务,也是今天借贷一斗米,明天还一斗半,而很少是借贷一百钱,还你一百五十钱。

  金融业务,本质上就是冒险业务,就是赌博行业。

  很多金融业务,都是带有赌的性质。

  没有赌的心理,没有寅吃卯粮的心理,最好不要玩金融。

  可秦国民众稳健的心理,这让他找不到发展金融业务的机会。

  还有咸阳的权贵太多了,直接摊派会得罪人,纵然有秦王庇护,也容易出问题。

  卫缭笑道:“果然如此,咸阳是一个样子,洛阳是一个样子。若是你到了洛阳,可能找到一些熟悉之感,可在咸阳却是不行。秦国不行,那就去赵国,去魏国,去齐国。在赵国,魏国,齐国等,有着浓郁的商业氛围,那里的人喜欢经商,喜欢冒险,倒是适合你!”

  “在那里,也没有大的权贵,适合你发展。”

  “而且,大王想要掌控六国,必然从商业上,从钱币上,打压六国的大贵族,大商人,有些人不好直接开刀子,要给予一些机会,可也要严厉管理。”

  郭淮松了一口气,说道:“多谢丞相指点。”

  至于魏国还未灭亡,齐国还存在,郭淮并不担心,这两个国家迟早被秦国吃掉。

  卫缭问道:“存款金额,你打算设定为多少?”

  后世的银行,只要是存款,都是给予利息的。

  可在金店存款,却是负利息。

  也就是将金银,存入金店当中,还要给金店一些利息。

  这对很多权贵而言,极度不友好。

  他们可以将金银,存放在家中,而不是存放在金店当中。

  只是为某些大宗贸易的许可证,又不得不将金银存放在金店当中。

  郭淮说道:“我打算分为三个档次,一百金这是第三档次,五百金这是第二档次,一千金这是第三档次。在金店当中,不同的存款,会给予不同的优惠。若是有一百金存款,可以从事普通的丝绸、粮食、布匹、农具等贸易;若是有五百金存款,可以进行牛马贸易,食盐贸易;若是有一千金存款,可以进行白糖、玻璃、铁锅等贸易。”

  卫缭说道:“食盐、白糖、铁锅、农具等,这可是朝廷垄断的行业,有着专门的店铺进行买卖。”

  郭淮笑道:“秦王可说,不允许民众从事这些行业?”

  卫缭说道:“无有!”

  郭淮说道:“秦王,也是默许小民进行商业。我研究国秦王之策,秦王只是打击大商人,可对小商人却是宽容。假如一个农民挑着扁担,到了集市上卖自己的红枣、桃子、大豆油等,是免税的,只因为小民生存不易。”

  “朝廷开设的店铺,只是在郡城,在县城,可在一些乡,一些亭,一些村,根本没有朝廷开设的店铺,这是小民的机会。”

  卫缭听着,说道:“你做的很好。只是有些话,伱要记得!”

  郭淮说道:“请丞相言之!”

  卫缭说道:“你是商人出生,可为国理财,为大王处理事情,这是好事情。可你也要记住,商人不是官员,官员也不是商人,不要用商人的角度,去当官,这样会出大问题的。”

  “就说土地兼并吧。让一百个农民,每人种植一百亩地,不仅是效率差,粮食产量也不高。可若是实行土地兼并,把这一万亩耕地变为地主的庄园,只需要五十个农民就可以了,还效率高,粮食产量也高,还节省了劳动力。”

  “从商人的角度,这是好事情,用很少的农民,却增加粮食产量。可在国家的角度,君王的角度,却是巨大的灾难,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沦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会造成国家动荡,乃至是毁灭。”

  “对于商人而言,只要能赚钱的行业就是好的行业;可对于君王而言,赚钱永远是第二位的,稳定天下是第一位的。”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说的是朝廷也好,权贵也好,占据一些大的发财行业就可以,可底层的小行业,一些维系民生,让底层民众糊口的行业,还是不要去做了,不要强走底层民众的饭碗,让底层民众没有饭吃!”

  “大王让你从事金店业务,不是让你为国敛财,为君敛财,甚至允许你适当的亏损,就是为让利给小民,稳定地方,让地方的民众认可大王,认可大秦。至于赚钱,敛财,皆是第二位,甚至是第三位。”

  言语当中,有着敲打的意思。

  很多商人,其实不适合当官。

  就是因为商人模式下,变得唯利是图,将敛财放在第一位。

  保民生,还是保财政,这是最需要做出的选择题。

  可很多人就是选错答案。

  郭淮说道:“淮知道了!”

  卫缭说道:“过些日子,我们一起去赵国,我负责修路,你负责建设金店。”

  又是交谈了片刻,郭淮告辞离去。

  卫缭召集着门客,收拾着东西,准备启程而去。

  门客们忙碌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

  卫缭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去拜见。

  “老丞相可好?”

  府邸当中,卫缭见到了吕不韦,此刻吕不韦满头的白发,很是苍老的样子。

  毕竟,这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似乎年纪大了,吕不韦身体有些不好,气息有些虚弱,笑着说道:“老了,也不知道有几年可活!”

  卫缭笑道:“老丞相,还可以活到八十岁。”

  吕不韦笑道:“希望如此吧,你可是要前往赵国!”

  卫缭说道:“对,赵国被吞并,休养生息已经有几年了,该折腾一些赵地的民众。大王不急躁,想要慢慢的吞并着六国,可我年纪大了,未必能坚持到那个时刻,我等不了。”

  “大王不想要快,我就帮助大王快一点。”

  吕不韦笑道:“我也急躁了。富贵不缺少,权力有不缺少,爵位可传三代。该做的,已经做好了,不该做到的,也是做好了。唯有灭六国放不下,只希望在我临死前,看到大秦灭六国,建立无上伟业。”

  “到了那时,我死也瞑目了!”

  卫缭叹息道:“可大王不急躁!我只能前往赵国,前去统筹一切,加快着道路建设,筹备着灭燕计划。灭魏与灭燕,可以一起进行。灭魏国,只需要动用十万大军,太多了没有用。”

  “灭燕国,也只需要动用十万大军,不必动用宫卫军,不必动用老秦人军队,赵地的新秦军,足以解决这一切。”

  “等到灭亡魏国,燕国后,可以从东面和北面,分兵两路,一起进攻齐国。先是灭齐国,再灭楚国!”

  秦王政,主张率先灭掉赵国,接着灭掉韩国,魏国两个弱小的国家,再灭燕国这个弱小,却是距离远的国家;接着灭亡楚国,最后灭亡齐国。

  卫缭的计划前面差距不大,可后面变为了先灭齐国,再灭楚国。

  这是卫缭与秦王是有用冲突的地方。

  秦王政的理由是,楚国大而弱,齐国富而弱,灭亡楚国后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让齐国不战而降。

  可卫缭的理由是,楚国太大,领土面积比秦国还大,战略纵深太大。打下淮泗地区,楚军可退守吴越地区;秦军攻占吴越地区,楚军可退守到百越地区;秦军攻占百越,楚军可退守到南岭。

  庞大的战略纵深,可不断拉大秦国的运输线,让秦国陷入持久战,陷入僵持战当中,这对大秦极端不利。

  相对而言,齐国的领土面积有限,战略纵深有限,好灭亡一点。

  燕国尚且差些灭亡齐国,秦国不会比燕国差一点。

  灭亡齐国后,秦国可以汇聚天下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与楚国打持久战,不断推进占据淮泗,吴越等地,减少兵力损失。

  PS:在秦始皇灭六国的战略当中,犯下两大错误,第一个,率先灭燕国,然后灭亡魏国;第二个,先灭楚国,再灭齐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